热线电话
新闻中心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

11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推动建立符合国情实际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规则和标准体系,建立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拓展和丰富应用场景,发挥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对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政策的出台将会有力推动产品碳足迹计算、管理、认证等工作的规范化,达到数据可信、可追溯、互认的效果;拓展和丰富产品碳足迹的应用场景,会使得低碳概念逐步深入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广阔的市场想象空间。

之前很多企业是从下游品牌企业要求或者自身品牌宣传的角度开展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和管理,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产品碳足迹水平会成为产品竞争、采购要求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标准,会给更多企业以更强的动力开展产品碳足迹的计算、管理和披露,这对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也是一个重要的抓手。

产品碳足迹目前遇到的大挑战在于标准不统一,排放因子数据选择缺乏统一规则,基础数据库的缺失等,国家层面政策的出台致力为产品碳足迹的计算提供标准和背景数据库支撑,有利于市场的有序推进,做到碳足迹数据可追溯、可对比、可依赖。

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计算、管理以及披露,进行工艺流程改造、强化节能降碳管理,将利于企业获得政府政策支持、获得更多社会资本资金的支持,并终带来主营业务的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的共同挑战,减少产品的碳足迹也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形成互认。因此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政策的出台对于推进行业发展是极大利好。

解读

碳足迹 就《意见》的部分重点条文做出详细解读:

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加快研制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明确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商有关部门确定拟优先制定核算规则标准的重点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等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有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原则,研究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条件成熟的可直接制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由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市场监管等部门发布规则标准采信清单,为企业、机构提供统一规范的规则标准。

产品碳足迹领域目前广泛采用的标准均来自国际,比如ISO14067《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PAS2050《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等,国内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化指引。这也是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工作的一项痛点。此项政策出台,表明相关各部门会联合发力,共同推动碳足迹国家标准制定,并且优先制定重点产品领域标准,为国内企业开展碳足迹核算工作提供有力的规则标准支撑。与此同时,鼓励企业机构积极推行探索团体标准,在国标发布前可以适当填补国内标准空白。事实上,国内一些行业已开始先行探索碳足迹核算的规范化,比如电子电器行业团体标准《电器电子产品碳足迹评价微型计算机》、食品行业团体标准《食品碳足迹评价技术通则》等。

在确保方法统一和数据准确可靠的基础上,行业主管部门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相关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为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公共服务。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在注明数据来源的基础上,依法合规收集整理本行业相关数据资源,发布细分行业领域产品碳足迹背景数据库。

数据库是开展碳足迹核算的基础设施。开展产品碳足迹的计算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数据分为实景数据和背景数据两种类型,实景数据是与被评估产品或服务直接相关的数据,通常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企业特定数据集;背景数据是与被评估产品或服务间接相关的数据,通常通过公共或商业的背景数据库获得。在开展产品碳足迹计算的过程中,由于数据获取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使用背景数据,使用背景数据企业不用完整的调查整个供应链,极大降低企业参与的门槛。

为推进地方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工作,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主管部门针对企业碳盘查发布过相关基础数据,尚未全面形成数据库,且不涉及企业上下游相关内容。产品碳足迹核算相比国内企业碳盘查复杂性更高,数据需求更大,数据范围更广,需要调动更多的相关方联合参与。各行业数据类型、数据管理水平各异,因此政策鼓励企业机构开发细分行业领域数据库,适用性更强。

在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建立相关背景数据库的基础上,国家层面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通过明确标注产品碳足迹量化信息,引导企业节能降碳。

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自愿开展产品碳标识认证,引导其在产品或包装物、广告等位置标注和使用碳标识。

国家层面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有利于对产品碳足迹认证机构进行规范化管理,有利于直观规范地展示产品碳足迹、增强同类产品间数据可比性,增强碳足迹较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碳足迹较高、碳管理能力较差的企业及时开展减碳工作,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顺利实现。

充分发挥碳足迹管理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将产品碳足迹水平作为重要指标,推动企业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查找生产和流通中的薄弱环节,支持企业开展工艺流程改造、强化节能降碳管理,挖掘节能降碳潜力。鼓励龙头企业根据行业发展水平和企业自身实际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制度,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强碳足迹管理,推动供应链整体绿色低碳转型。

产品碳足迹涉及产品的原材料、运输、生产制造、使用与废弃等全生命流程,在统一规范的碳足迹核算标准下,产品碳足迹将直接反映企业的低碳技术水平与绿色供应链建设进展。《意见》鼓励企业以降低产品碳足迹为抓手,从低碳技术创新、优化生产管理等手段入手降低自身排放,带动上下游供应商、客户企业共建绿色供应链。以欧莱雅为例,在提升自身可再生能源比例与能源使用效率的同时,积极推动供应商展开环境信息披露,赋能供应商碳管理体系建设与减排项目落地,推动自身供应链深度绿色低碳转型。

适时将碳足迹管理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力度。以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等大型消费品为重点,有序推进碳标识在消费品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商场和电商平台等企业主动展示商品碳标识,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碳足迹较低的产品。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碳足迹核算结果作为绿色金融产品的重要采信依据。

将碳足迹管理要求纳入政府采购标准为企业进行碳足迹管理提供了全新的动力。碳足迹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降本增效、提升自身技术与管理水平,更可以塑造企业绿色形象,提升产品在消费者、客户企业、政府采购等环节的竞争力,助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意见》鼓励政府率先垂范低碳采购、平台积极引导碳足迹展示与低碳销售、金融机构为披露碳足迹产品提供绿色金融支持,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多维度保障。期待地方政府、各平台企业与金融机构早日出台相关落实细则,为建立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提供更多动力

鼓励在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中使用5G、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发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用,提升数据监测、采集、存储、核算、校验的可靠性与即时性。

背景数据库的建设涉及各行各业的产品,深入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同步关联上下游供应链的生产,需要处理庞大的实际生产数据。一个生产过程可能涉及成百上千中间流和基本流的输入输出,对应原辅料、能源的消耗和主副产品的产生,以及整个生产过程与环境的交互。

背景数据的数据质量,影响产品碳足迹计算准确性和可信度。背景数据的数据质量评估维度有时间代表性、地理代表性、技术代表性、完整性等,这要求背景数据及时更新以代表新的实际生产情况,代表我国行业特定的生产方式、设备和工艺,覆盖生产过程中全面的输入输出流。

前沿技术的使用是建设大型数据库保障,有助于提高背景数据的数据质量。5G技术为高速数据连接提供了保障,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相结合,可助力于背景数据库来源数据的监测和采集;大数据技术涵盖了数据采集与预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查询分析等方面的技术,为背景数据库建设提供基础技术保障;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安全、共享、去中心化的技术方案,有助于实现背景数据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

建议

《意见》的出台为未来全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设提出了顶层设计,建议企业从以下角度尽早布局,抢占碳足迹政策与市场先机:

对消费品及工业制造型企业而言,

增强自身碳管理体系能力建设,夯实采购、生产、分销等全流程数据基础,通过数字化方式逐步建立自身产品碳足迹核算模型;

尽早开展减排工作,通过技术创新、低碳原材料使用、能源节约与清洁化替代等方式推动产品碳足迹逐步降低;

增强绿色供应链建设,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实现碳排放数据互联互通,联合开展减排技术研究,共同推进供应链低碳转型;

积极参与行业碳足迹标准建设,基于自身在行业内的专业经验,与友商和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细分行业碳足迹标准;

正确宣传自身碳足迹与碳管理体系建设成果,既避免“漂绿”等虚假宣传,又能突出自身低碳工作成效,强化企业自身的低碳形象,与消费者、客户、政府等密切沟通,为自身具有碳足迹的产品拓宽销路,助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对平台型企业而言,建议鼓励入驻品牌披露碳足迹数据,不断提升排放与减排产品数据披露水平,对减排成效突出的产品通过绿色专区等方式加以流量扶持,与碳账户等创新方式联动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到购买低碳产品与自身环境责任的关系,增强公众低碳意识。

对金融企业而言,建议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基于碳足迹核算结果等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增强对低碳属性突出、碳管理体系先进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应当审慎识别企业提供的碳管理数据真实性、完整性,推动金融业支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行业准则的建立。

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